一把紫砂壶,半部江南史。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龙窑的柴火已燃烧了千年,而近日,一群来自苏州大学的青年学子,正用脚步丈量陶都文脉,以实践解码非遗传承的现代密码。2025年7月10日-15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寻迹陶都文脉”江南文化融合实践团深入宜兴,通过大众调研、技艺体验与匠人对话,完成了一场传统工艺与青春创新的双向奔赴。
01窑火不熄:从龙窑到电窑的技艺传承
在前墅龙窑斑驳的砖墙前,实践团成员触摸到了紫砂最原始的“生命密码”。这座始建于明代的龙窑,至今仍沿用古法柴烧——依山而建的窑体如巨龙匍匐,窑工需凭经验掌控“火走龙身”的温差。“每烧一窑需72小时,成品率不足六成。”非遗技师的讲解让队员们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苛刻。
而在现代化电窑厂,科技赋予了紫砂新的可能。温度传感器精准调控烧制曲线,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壶型。团队对比发现:传统龙窑烧制的壶体色泽更温润,而电窑产品一致性更高。“非遗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找到传统与时代的平衡点。”队长周奕滢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图1 非遗技师为我们讲解紫砂壶的烧制过程
展开剩余79%图2 跟随非遗技师把生坯拿去电窑厂烧制
02泥与手的对话:十道工序里的匠心密码
在蜀山茗陶园工作坊,实践团亲历了紫砂壶从泥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打泥片、围身筒、明针修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演示的“拍打成型”技法,要求力道均匀至毫厘。“稍有不慎,泥坯就会开裂。”队员丁然在第三次失败后感慨。
泥料在手中几经塑形,却让“非遗”从文字概念,变成可触摸的创作体验。最终,紫砂壶诞生——成品或许不够完美,却盛满青年学子对紫砂文化的敬意,更藏着“亲手传承”的初体验。“你们让老手艺看到了新可能。”非遗技师对实践团的尝试给予了肯定。“这一趟‘工序探秘’,让我懂得:紫砂非遗的珍贵,就藏在匠人们代代坚守的‘慢工细活’里;而传承的起点,正是我们触摸泥料时,那份想把文化温度延续下去的热忱。”队员朱宇昊在成功做出紫砂壶后感叹道。
图3 打泥条
图4 壶身逐渐成形图
5 同学自己制作的紫砂壶
03文脉新生:当紫砂壶遇见新时代
陶二厂旧址的转型令团队眼前一亮。斑驳的老厂房里,紫砂文创店与咖啡吧比邻而居,青年艺术家用紫砂泥制作赛博朋克风格雕塑。“这里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六成是90后。”陶书局主理人介绍,展现出紫砂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在此,实践团也精心策划了创新实验:紫砂冰箱贴DIY:将东坡诗词、宜兴竹海等元素融入设计 。“非遗活化不是讨好年轻人,而是与青年共创。”指导老师胡玮总结道,为紫砂非遗的现代传播提供新思路。
图6 陶二厂旧址与陶书局
图7 团队成员DIY紫砂冰箱贴
图8 紫砂冰箱贴成品展示
04匠人之问:传承的冷思考与热实践
工作室里,团队围绕工艺传承、青年参与、新媒体传播展开深度访谈。非遗技师坦言:“紫砂制作的拍打成型、明针修饰等核心技艺尚在,但复杂器型塑形、特殊泥料烧制等关键技法,正面临‘人走技失’的传承危机;传统‘师徒制’受周期长、系统化不足、市场浮躁影响,青年学徒愈发难留。”
为破局传承困境,技师们尝试用体验课程、联名产品、校园讲座等方式,让紫砂贴近年轻人。这场对话,实践团看见了非遗传承的现实挑战,也听见了匠人主动破局的探索,更明白:守护陶都文脉,既要留住老手艺的“根”,也要找到拥抱新时代的“桥”。
图9 非遗技师的工作台
图10 采访过程
从烧窑厂的本真温度,到紫砂工坊的匠心传承,敬文书院“寻迹陶都文脉”江南文化融合实践团,完成了一场深度触摸宜兴紫砂文化的探索之旅。守护陶都文脉,不是复刻过去的模样,而是让古老紫砂在新时代讲出新的文化故事,将这份紫砂情长,传递与更多人听,也让陶都文脉与青春力量同频共振。
图11 蜀山茗陶园合影
发布于:湖北省深圳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