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课堂·第294期
孩子厌学不可怕,可怕的是总在被投射
你好,我是树辉。
心理学里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叫做“投射”。它的意思是指 一个人会把自己无法接受的东西通过潜意识的运作悄悄地传递给别人,让别人替他表达出来。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你请朋友吃饭,你拿过菜单告诉朋友随便点,如果朋友点到的菜是你也喜欢吃的,你就会很高兴。有的人虽然是在让朋友点菜,可是对方总能点到自己喜欢吃的,这是因为他总能成功地把自己的喜好投射给对方。
前段时间我应邀去一所高校做了一场讲座,这场讲座主要是面向全体教职工的,在提问环节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孩子为什么会厌学。有位老师说得很实在:“我们小时候学习也都不差,可是孩子怎么就遗传不了父母好的基因呢?”
我笑道:“先天的基因肯定是被遗传到位的,可是在后天的环境中我们是否允许孩子把它发展成自己的能力,这可就不一定了。”在我的工作中发现,所谓厌学的孩子往往存在这样几个特质。
首先,他们是突然厌学的,他们一直学习很好,但是厌学的时候一般而言出在成绩下滑期。
展开剩余87%其次,在他们背后总有一对看似很优秀的父母,这些人从小成绩出类拔萃,长大后是自己所在行业的精英,可是他们就是搞不定孩子的学习,而且在这方面他们越不死心,孩子的状态越差。
再次,比起厌学,这些孩子更讨厌自己,更讨厌那个父母无法接受的自己。
当然,我以上列举的三点无法涵盖全部,但是这是一些很普遍的规律,这篇文章我们就从投射的角度看一看孩子厌学背后存在的这些隐性问题。
1
自卑投射
在我的咨询中,如果孩子的厌学是在某一个点突然发生的,他往往会被父母和老师指认成脆弱。这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可是经不起推敲。
比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是就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下滑他就不知所措了。你跟他聊,他也知道一次成绩的波动说明不了什么,可是他就是难受,结果成绩下滑地越来越厉害,孩子从此一蹶不振,害怕考试,甚至拒绝上学。你说孩子这不是脆弱是什么?
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学习成绩好只是一个现象,所谓脆弱自然也是在成绩下滑后的一个表现。孩子为何会如此呢? 从小到大他一直被一个这样的声音影响着:“你是一个学生,你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学习。”
很多人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在鼓励孩子,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这是在攻击孩子。为什么说这是在攻击孩子呢? 作为父母,当我们给他传递这种思想的时候,有可能是我们体会到了来自于自身生活和工作中的某种压力。
在家庭咨询中我发现那些“唯学习成绩论”的父母往往也被自己的工作捆绑地死死的。他们认为学习成绩是否优秀是证明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其实这是他们内心的投射,他们把自己工作中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孩子表现为面对学习成绩的焦虑。
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难道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吗?每个父母在意识层面都希望孩子好,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一股来自潜意识的力量:“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体会到我的不容易。”孩子如何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呢?很简单,把我在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传递给他就好。
如何找一个正当的理由,通过一个合理的途径传递给孩子呢?我总不能说:“孩子,你看看爸爸妈妈,我们的工作很辛苦的”这样的话吧?有了,我在孩子的学习上下功夫。
所以那些一味在关心孩子的学习,强调学习重要性的父母内心是匮乏的,他们有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在自己的工作中就有多自卑。虽然有的人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你跟他深入沟通时,依然能感受到源自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所以,看起来很自卑,甚至很脆弱的孩子往往承接了来自父母内心的太多自卑和脆弱。只不过父母掩饰得太好了,都是通过关注孩子的学习一点点投射给孩子的。
2
关系投射
什么叫关系投射呢?简单说就是作为父母,我们会把自己当年和学习的关系投射给孩子。当然,说是和学习的关系也不太准确,更精确地说是我们当年和学习以及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在家庭咨询中,很多父母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就不明白了,我们当年学习那么努力,也没人管,但是到孩子这里怎么就不行了呢?”我往往会反问他们:“你喜欢学习吗?”
经这一问,很多人懵了,他们会说,你得学呀,难道你不喜欢就不学了吗?也有人说,哪有喜欢学习的,谁不知道玩儿好,可是你得学呀。这让我想起了在婚姻咨询中的一个同款问题。
很多年纪大一些的人看不上80后的婚姻观,他们认为80后很不负责任,说离婚就离,什么没感情了,夫妻间三观不同了,好像随便找个理由就能离婚似的。
可是如果你问问他们,你的婚姻幸福吗?你们相爱吗?他们会说,不幸福能咋滴,什么爱不爱的?不就是过日子吗?就像赵本山的小品中说的:“凑合过呗,还能离咋滴?”可是80后就是不想凑合。
当80后再看90后的婚姻观时又会发出感慨,他们声称理解不了90后太过前卫的婚姻观,他们认为90后不找对象,不结婚,不考虑未来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可是90后感觉自己如果找不到真爱宁可这样过一生。
你看,80后觉得不幸福就可以离婚,90后觉得如果找不到真爱就可以不结婚,这是思想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同样,现在的孩子认为如果不喜欢学习就可以不学,然而我们过去都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是思想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在咨询中,当我看清了这一点,我就会跟我的来访者说:“你如果真的不喜欢学习当然可以不学,可是你总归要有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有的孩子一开始听了很兴奋,他说:“老师,只要不让我学习干什么都行。”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自己想象得太过单纯,这个在世界上生存最需要做的一件事还是学习。
除了我们会把自己跟学习的关系传递给孩子,我们往往还会羡慕孩子的“反抗”精神。很多家庭一开始面对孩子厌学手足无措,他们来到咨询室,我们在一起谈过几次后,我会问父母:“如果你当年像孩子这样讨厌学习会怎样?”大多数人告诉我他们从未想过。当我试图帮他们把这个场景呈现出来的时候,他们的体验是,这种感觉太爽了。
这时候我就会给他们做一个解释,有可能现在孩子厌学,甚至是休学就是在向父母表达:“你可以像我这样,不喜欢的事情可以不做。”当他们听到这个解释,他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瞬间就变了。
3
内心冲突的投射
几乎所有厌学的孩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厌学,而是讨厌自己。有的孩子讨厌自己的级别之高,简直让我们无法想象。
一个男孩儿从进入高中起就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但是和大多数人一样,他的计划从未完成过。在第一次咨询时,他就拎着几个本子来见我,他告诉我自己是一个拖延,充满惰性的人。我问他:“小伙子,你需要我怎么帮助呢?”他说:“我不要厌学。”我回应道:“看到你的学习计划我就知道你为什么会厌学了。确切地说你不是厌学,你是讨厌那个完不成计划的自己。”
男孩儿点点头,问我他该怎么办?我说:“我可以先协助你看看你为什么这么讨厌自己,厌学的事儿要靠你自己解决,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儿,我不擅长帮忙。”
男孩儿问:“那讨厌自己就不是我的事儿吗?”我回应:“是,也不是。是是因为你现在你表现出来的就是讨厌自己,不是是因为你最初绝不是这样的。没有一个人无缘无故地会讨厌自己。
我们按照在第一次咨询中达成的协议工作了一段时间小伙子就回到了学校。他告诉我,和厌学相比,讨厌自己果然更可怕。
对于一个儿童青少年而言,厌学背后掩盖的是他对自己的讨厌。如果父母只能接受那个好好上学,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他们还会跟父母的关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厌学了,无论你是否想要寻求帮助都要记住一点,如何让孩子减少一点对自己的讨厌。当然除此之外还 要梳理清楚在孩子对学习的厌恶中有哪些力量是我们作为父母不知不觉投射给他的。如果有,请尝试悄悄拿回来,如果没有发现,你需要找一个擅长家庭咨询的咨询师去谈一谈。
总而言之, 孩子厌学,一定有源自父母在日常的关系中不断投射的结果,所以作为父母沉下心 梳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个孩子不会随随便便讨厌自己,这股力量同样源自他和父母的关系。
作者:树辉老师
一个专心做咨询的实战派心理咨询师
一个在来访者面前没有正行,
但是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的心理咨询师
一个经常会有一些怪论,
可是会深入你内心的非著名心理咨询师
总之是一个
最不像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
(接受地面&网络视频咨询)
三个解释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胖
放下确定感,尝试用各种好玩儿的方式跟孩子相处
收起你的功利心,接纳孩子并不是为了让他改变
育儿有“树”第32篇|不知道怎么做,你正在给自己制作一个“世纪难题”
发布于:北京市深圳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